登 录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
【教育之江】报道:小轴承转出大动能!浙江理工大学“组团式”帮扶为常山产业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

【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25-07-04 | 点击数:

      【教育之江】报道:小轴承转出大动能!浙江理工大学“组团式”帮扶为常山产业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

       机器轰鸣声不时被刺耳的停机声打断……早年间,在常山县一些轴承企业的车间里,工人们经常为此烦恼,原因是冲压轴承模具的平均寿命仅2小时。而频繁的停机、更换,一度导致生产线效率低、成本高,也制约了全县的轴承产业发展。

       饱受困扰之际,浙江理工大学带着科技、教育、产业、人才等资源对常山县进行持续帮扶。从2019年开始,学校与当地共建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研究院”),聚焦常山轴承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,在创新平台建设、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常山县开展深度合作。

       在常山县鑫龙轴承有限公司的车间里,记者遇到了刚从生产线下来的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郭绍义。他说,在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需求后,发现了企业在轴承加工精度和效率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。“我们的专利技术,正好能解决它。”于是,郭绍义牵头与企业技术团队合作,开始了艰苦攻关。

       “最大的困难,就是如何让实验室的数据和技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生产力。”为此,郭绍义和企业技术人员反复研究,将“一种钛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”等专利应用于模具处理,不断优化材料、革新工艺,使冲压模具使用寿命从平均2小时提升到了6小时。

       “原来一条生产线需要9个人,现在1个人能看两三条线,这对我们提产量、保质量而言太关键了!”鑫龙轴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峰表示,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,而是意味着企业能节省大量原材料,生产节奏也变得更加稳定。如今,企业再也不用频繁停机更换模具,产量上去了,生产效率也提高了。

       专利转化成功后,多家企业产值大幅提升。研究技术和成果先后在赛赛、鑫龙、中精、恒嘉等17家企业推广,截至2024年初,实现产值超12.2亿元。企业在尝到甜头后,和研究院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,双方还计划开展自动化生产等更多技术研发项目,共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。

       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玩概念,而是扎根常山,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。研究院建成以来,我们始终围绕当地产业实际需求,梳理出对口专利,再精准对接企业,帮助企业解决难题、转型升级。”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院长潘海鹏说。

       自研究院成立以来,潘海鹏就不停地往返常山与学校,每一次回来,他都会把在常山的动态和科研进展写进日志里。在他的电脑文档里可以看到,从研究院成立至今,先后组织17支教授团队走访企业100余家,梳理关键共性技术问题5项,形成调研报告6份。

       为让“高阁专利”顺畅走进车间,研究院不断创新机制。比如,研究院化身“科技红娘”,先面向全校征集各领域专利,再根据常山当地企业的需求,筛选出有针对性的专利。接着,研究院带着专利发明人一家家走访企业,深入车间一线,实地了解痛点。

       在找到对口企业后,研究院采用免费许可或先用后买等方式授权企业使用专利。企业可以先免费使用专利一年或两年,如果觉得好用,再考虑购买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企业的使用门槛,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放心大胆地尝试和应用我们的专利技术。”浙江理工大学地方合作科科长韩立说。

       这种“眼见为实”的对接成效斐然,据统计,截至目前,研究院已促成当地22家企业使用该校专利,有效转化147件专利成果。

       两年间,研究院还成功促成11名博士“柔性入驻”11家当地企业,利用专业所长为企业提供服务。这些活跃在企业一线的博士们,不仅带来了前沿知识和技术,更成为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纽带。

       他们的努力也结出了丰硕果实:成功促成浙江省“尖兵”项目立项1项、建立浙江省级博士创新站1项、衢州市级博士创新站9项,助力企业获批“浙江省中精轴承质量智能在线检测系统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”等重要平台,荣获国家级创新挑战赛奖项。

       同时,他们的到来,还帮助当地企业引进了国家“引才计划”外国专家,并以项目合作方式直接转化成果,帮助“云泰纺织”等项目新增产值2000余万元。这种“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”的模式,让常山的企业常常能见到高校博士的身影,浓郁的创新氛围悄然形成。

       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的首个五年合作期(2021-2025年)即将收官,但科技助力产业升级、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远未结束。潘海鹏表示,产业的需求永无止境,研究院将持续深入企业车间,敏锐捕捉新痛点,组织力量进行新攻关。“学校将持续推动产教融合,吸引更多研究生,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,将论文写在常山的工厂车间里,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战的应用型人才,为常山乃至更广阔区域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。”